如果這世界人渣消失了《發條橘子》電影觀後感

papaya tsai
8 min readJun 21, 2017

#負能量電影特輯

「如果人渣消失了,世界會不會好上那麼一點?」

繼上周看完癮君子電影《猜火車》,接著完食了 1971年英國電影《發條橘子》。只能說,是部讓我相見恨晚的神片啊😍《猜火車》與《發條橘子》兩部片對於「人的選擇」議題有各自詮釋,看完後互相比較,箇中思考很有意思。

《發條橘子》是部頗具爭議性的電影,內容大膽描繪暴力、性愛,呈現人性最原始最赤裸的一面。它獲譽為電影史上最重要電影之一,也一度被列為禁片。

故事是關於:

一個男孩從一個暴力者,在政府的調教和實驗後,變得對暴力厭惡的過程。從世人眼中的極惡之人,蛻變成無力為惡的「善良人」。

即使在2017年看這部四十多年前的老片,仍感到電影思想、呈現手法十分前衛。毫不保留的暴力跟性愛畫面、消滅人性的實驗、極權政府的手段,這些元素都大膽挑戰著主流社會價值觀。

沒有惡棍,世界會不會更好一點?

觀看本片,能夠讓我們檢視自己對善惡的認知,並思考追尋理想社會是否有捷徑可走。基本能總結成2個問題:

1.你認為「惡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?2.藉由極權手段達成的理想社會 vs 自由卻混亂的現今社會,你更傾向?

每次看社會新聞,我總想著:世界上暴力、犯罪、不公事件層出不窮,乖乖遵守規則者,總是被惡人欺壓迫害。

「如果,人的劣根性,能夠被直接移除,這個世界會更好嗎?」

「沒有欺凌、暴力、欺騙、姦淫的社會,是否可以避免更多傷害?」

《發條橘子》主角作為惡的代表,透過人為手段,被剝奪作惡的能力,被淨化為「良善之人」。但我們因此離烏托邦更進一步了嗎?

電影前半段:極惡之展現

故事由主角Alex和他的一群朋友出發,四個小混混成天不務正業、恣意妄為:痛毆街頭流浪漢、闖入民宅搶劫、強暴婦女…

主角Alex總掛著一嘴邪魅壞笑,擁有特殊癖好,喜歡一邊聽貝多芬《第九號交響曲》,一邊跟女孩濫交。在Alex身上,你會看見「暴力、性」兩個人類最真實的面貌,他代表著純粹的惡,從不對自己的作為感到不安或羞恥。

邊聽段貝多芬《第九號交響曲》邊看文章,厭世感加倍哦

有一次,主角一行人闖進某位作家的民宅,暴力毆打作家,主角Alex更一邊哼著歌一邊強姦作家妻子,在愉悅冷靜的歌聲下發洩瘋狂的性慾,場景荒謬而毛骨悚然。

後來,主角與朋友發生爭執。某次闖空門,主角失手殺了富家女,當他正要慌忙逃跑,卻被朋友報復當場擊昏,最後被趕來的員警逮捕,主角Alex以殺人罪被判入獄14年,因而參與了後續的犯罪治療計畫。

閹割人性的治療計畫:厭惡療法

入獄後,Alex扮演著溫馴乖巧的模樣,與神父討論基督教教義。然而不論是暴力管制、神學薰陶,這些傳統教化手段見效緩慢,急於出獄的主角Alex 選擇參加一項實驗中的犯罪治療計畫-「厭惡療法」:通過接受精神治療,驅除內心的惡性,以換取2周後出獄。

療法很簡單,Alex注射藥物後,被醫生綁在椅子目不轉睛看一系列暴力、色情影像,使Alex生理上催生出看到暴力就噁心的體質,過程中還不斷播放他最愛的貝多芬《第九號交響曲》。實驗結束,Alex被「治癒」了,成了一碰暴力就噁心,無法危害社會的好人。

成果展示會上,實驗受試者Alex向眾人展現計畫成果。面對暴力毆打,面對迎面走來的裸女,面對嘲諷羞辱,Alex完全無動於衷,喪失所有慾望和反抗能力。因為一旦有暴力反抗的念頭,身體會立即感覺噁心難受。微笑著的Alex,如同被裝上了偽善的發條。

當大多數人為Alex的轉變喝采時,獄中神父發聲了:「他已經失去了善惡的選擇權…不再是個具有道德選擇能力的人類」

「善良是來自心中,它是一種選擇,當一個人無法選擇,他將不再為人」

神父傳達著本片的中心思想,然而Alex做出了選擇,閹割了自己的人性。

回歸社會:加害者成了被害者

Alex成功出獄回歸社會,沒想到迎來昔日仇人的一連串報復。過去以暴力待人的他,現在反過來被他人以身心的暴力對待。

獄後回到家的Alex,發現家裡已沒有自己的位置,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男孩。面對男孩的冷嘲熱諷,Alex憤怒欲揮拳揍他,但噁心不適感突然湧起,療法起效了,生理的不適逼得Alex放棄暴力。

被父母拋棄的Alex因此淪落街頭,卻接連遇到曾被他痛打的流浪漢、害他入獄的朋友。面對欺侮報復,Alex無力反抗,看起來脆弱又無助。

被揍得奄奄一息的Alex,最後爬到一戶人家前,卻竟陰錯陽差進了從前受害者-作家的住所,作家決定利用Alex受試者的身分來報復,意圖推翻現任政府。

一天Alex醒來,發現他被作家關在陌生房間,放著以前最愛,現在聽到卻噁心不已的貝多芬《第九號交響曲》,Alex難受至極,為了擺脫痛苦,他走向窗邊,跳樓來結束生命。

從來都只是極權政府的玩具

大難不死的Alex在醫院醒來,僅是多處骨折。然而因跳樓事件,媒體報導開始質疑「犯罪治療計畫」的人道性,譴責政府用非常手段改造人性。

這時,計畫主持人議員前來探望,為的是挽回政府聲望。他答應讓Alex「恢復正常」並給予合適的工作。至始至終,議員的改造計畫,只是為了在下屆競選獲勝,而非出於社會理想或個體改良的需要。Alex從來只是極權政府用來擴張權力的棋子。

Alex再度被「治療」好了,不受厭惡療法影響,回復了以往作惡的能力,露出邪惡的笑容。最後一幕,Alex重歸花花世界,繼續他放蕩不羈的人生。

個人雜感

整部片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,就是成果發表會上,Alex那受到暴力相對,仍微笑的表情。當對方打了自己的左臉,不能反抗,於是對方又打了右臉。「快起身反擊啊!」我內心吶喊著,「惡」在此刻顯得如此重要。但Alex只是繼續微笑,如同被操控著的玩具,我感到無比空虛。

喪失了最寶貴的自由意志,人類還是人類嗎?

剝奪人作惡的能力,使人被迫為善,對結果論者而言,這樣的改造似乎是好的,世界能因此少一些紛亂;但對動機論者而言,主角根本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向善,只因不能為惡。

「只問結果,不問動機」vs「動機重於結果」

本片不斷考驗我們對善惡的評判標準。

片名《發條橘子》(A CLOCKWORK ORANGE)其實是一個隱喻,作為有機體的橘子卻被上了機械發條。表示人類不過就像被機械化的有機體,看似有自由意志,卻被荒唐的社會體制和國家控制著。

與《猜火車》對比:不想選 vs 不能選

對於「選擇」這件事,《猜火車》與《發條橘子》各有探討。

猜火車》中,主角說出了我這陣子的低潮心境。

「選擇好難,所以我不想選擇」

但看完《發條橘子》我才明白,能夠選擇,是人類多麼可貴的一項能力。

「只要你失去選擇的能力,你就無須再選了」

可是,放棄自由意志、順從慾望與本能行事,我還能是人嗎?

在長達幾個月的自我放逐後,我想,總歸是要振作起來的。

寫在最後:一些花癡感想

一直以來,我好愛反烏托邦相關作品。相比其他名著,《發條橘子》實在是我相見恨晚的經典。

尤其,男主魅力跟氣場超級強大,一口優雅的英國腔語調,邊聽著高雅的貝多芬樂曲邊行著極惡之事。掛在嘴邊的壞笑,自信的眼神,整個徹底被他征服…

看完電影,我立刻google該劇演員列表,當搜尋頁面顯示一串演員圖卡,我卻怎麼也找不到男主角。正感到奇怪,我才想起主角照理會放在第一張圖卡吧?定睛一看,果真看到第一個老爺爺下方寫著Alex…

心下大驚,怎麼會是老爺爺!!

激動過後,才想起自己智障了,這部片是1971拍攝的,男主角 Malcolm McDowell理所當然是爺爺了,人家現在已經71歲。頓時有點惆悵跟男主活在不同年代…

為了彌補受傷的心靈,最後就以男主劇中帥照作個花癡ending!

--

--